7.1 引言
-
記憶是人類連接過去、現在與未來的心智運作。
-
記憶是學習留下的心智表徵痕跡。
-
記憶運作:收錄、儲存、提取。
-
艾賓浩司(Hermann Ebbinghaus)
- 第一位以實驗法研究人類記憶的心理學家。
- 不自主記憶:不經意地想起某些經驗。
- 自主記憶:意圖回憶過去事件。
- 直接測量
- 參與者自由回憶之前出現過的刺激材料,給予部分線索再回憶其餘材料。
- 參與者再認當下的刺激先前是否出現過。
- 間接測量
- 不告知參與者記憶研究。
- 參與者對重複與嶄新刺激的反應差異,判斷先前經驗是否影響目前的行為。
7.2 不同時程的記憶

7.2.1 感覺記憶
-
感覺記憶
- 刺激消失後,感覺持續約一秒。
- 自動產生,無須刻意記憶。
- 視覺刺激引起殘影記憶:不同於視覺後效,並非網膜上的現象。
- 聽覺刺激引起餘音記憶:在瞭解語言上十分重要。
- 感覺記憶很多人都有感受,但常難以證實,因為存在時間太短。
- 想報告記得的項目時,記憶已經消失了。
-
史頗靈(George Sperling)
- 全部報告派典:一組字母閃現後消失。受試者要背出所有字母,通常只能說出 4、5 個。
- 部分報告派典:如果字母消失後,有聲音要說出哪一行字母,受試者幾乎都能說出該行。
7.2.2 短期記憶
-
短期記憶
- 感覺記憶訊息持續受到注意便進入短期記憶。
- 短期記憶的必要條件是注意力。
- 短期記憶的訊息可被立即取得。
- 短期記憶是可意識的,是意識內涵的來源。
- 短期記憶保留時間若不複誦不超過二十秒。
- 維持時間短,快速消退或被受注意之新訊息把舊的訊息擠掉。
- 布朗—皮特森作業
- 出現一連串無意義子音組合。
- 出現三位數字並依序減三或減四倒數。
- 訊號出現時請參與者回憶學過的子音組合。
- 研究者調控訊號出現時距, 發現 18 秒後只記得 10%,20 秒後則幾乎不記得。
-
短期記憶容量
- 容量不高,7+2 或 4+2 項。
- 不具類別屬性且無法清楚區隔者只有 1 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