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.1 智力理論
10.1.1 心理計量取向
- 心理計量:利用統計分析找出影響各種智力測驗表現的潛在特質。
- 因素分析
- 從一群有關係的變數,簡化出幾項無法直接測量的潛在因素,解釋該群變數間的變異。
- 透過檢視變數與因素間的關係,推論這些潛在因素的意義。
- 心理計量的兩個主要議題:
- 智力是單一或多種能力?智力測量因素分析後會得到一個共同因素還是數個獨立因素?
- 如果是多種能力,哪些能力是智力的組成要素?這些能力有什麼結構關係?
g 因素
- 智力是一種一般能力的觀點。
- 史皮爾曼(Charles Spearman)
- 人在所有智力測驗的表現深受這個一般能力影響。
- 然而每個測驗的表現也會受到特定因素影響。
- 瑟思通(Louis L. Thurstone):反對史皮爾曼,認為智力由七種基本能力所組成。
流體與結晶智力理論
- 雷孟德・柯鐵爾(Raymond B. Cattell)
- 以 g 因素理論為基礎,主張有兩種 g 因素。
- 結晶智力:個體擁有的知識以及使用知識的能力。
- 流體智力:個體能夠解決新奇問題的能力。
- 結晶智力經由個人努力學得,但成果會受流體智力影響。
- 杭恩(John L. Horn)
- 將流體與結晶智力理論擴展到九至十個廣泛能力:
- 流體智力
- 結晶智力
- 量化知識
- 短期記憶
- 視覺處理
- 聽覺處理
- 長期提取
- 處理速度
- 決策速度
- 讀寫能力
- 廣泛能力沒有隸屬關係。
- 廣泛能力又可細分為幾個特定能力,總共多達八十幾種。
智力三層次理論
- 卡羅(John B. Carroll)
- 智力結構像金字塔,塔頂為 g 因素,中間為八個廣泛能力,底層為六十九個特定能力。